這種傳統(tǒng)型的蒙古包有的僅用毛氈包裹,有的是建筑木架再覆以毛氈,用毛繩系緊,以示固定。然后把墻基埋入地內,氈包周圍的土地必須砸實,屋墻墻腳用石塊或木材加以固定。這種蒙古包今天多見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國廣大的草原上。
傳統(tǒng)型的蒙古包建筑的結構基本特征是,上面的結構是傘狀,下面是永恒不變的扁圓柱型的結構。而且建筑的結構的組合也是永恒不變,并形成有一套完整的結構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型的蒙古包的結構還是有一些變化的,變化主要集中在結構的頂部,比如有尖狀型的、圓狀型的、雙層的,還有小圓柱型的等等。
流動式蒙古包,蒙語稱為“烏爾郭格樂”,顧名思義就是流動,其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建在車上,下半部的底盤是一輛車,上邊和傳統(tǒng)的蒙古包基本上是一樣的,車的大小決定蒙古包的大小。它的特點是不用經常拆卸,便于流動,故稱流動型。
這種早期的流動型蒙古包形式,后來發(fā)展成古代蒙古貴族征戰(zhàn)時所用的蒙古包。文獻中稱“斡兒朵”,亦做“窩裹陀”,又稱“宮帳”。其規(guī)模根據情況擴大,有的能盛得下千人。這種蒙古包與普通蒙古包相比較有三個特點:
其一,容積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約十三、四尺,寬五、六尺。古時的翰兒朵則高大得多。據魯布魯乞記敘:“他們把這些帳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時可達三十英尺寬。因為我有一次置一輛在地上留下的兩道輪跡之間的的寬度,為二十英尺。當帳幕放在車上時,它在兩邊伸出車輪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我曾經數過,有一輛車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帳幕。”這種用二十二條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種高超技藝和大膽想象的結合。
其二,古代貴族用的斡兒朵富麗堂皇?!逗陧^事略》徐霆注云:“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其制則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余線拽住,閾與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第184節(jié)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帳。”撒帳即細毛布,此處為細毛布做成的金碧輝煌的巨帳。這種經過裝飾以后的宮帳也叫“金殿”。
其三,宮帳的造型與蒙古包略有區(qū)別。宮帳的架子,是蒙古貴族所用的翰兒朵(引自《中國歷史圖說》)在哈勒嘎斯上插入烏尼并豎起哈那制成的。外形象人的脖子一樣。魯布魯乞稱蒙哥汗的宮殿為“有頸發(fā)屋。有天宮之帳曰宮帳。宮帳上面呈葫蘆形,葫蘆象征福祿禎樣;下面呈桃兒形,桃兒形模仿天宮,有的老人說,它是制勝觀音座,天宮潘桃樣”。
現(xiàn)在成吉思汗陵寢地,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還保存有這種宮帳的造型。據作者所見,宮帳金頂輝煌,蒙古包用黃緞子覆蓋,其上還綴有藏綠色流蘇的頂蓋,極為富麗,表現(xiàn)了蒙古族特有的建筑藝術。
服務熱線:15661239678
電子郵箱:1414389453@qq.com
公司地址: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小黑河鎮(zhèn)西二道河村A454號大院